紅火蟻
外引紅火蟻
泊來紅火蟻(臺灣)
分布于中國臺灣(2004.7)、香港、廣東、澳門。入侵紅火蟻是最近進入中國的入侵物種,也是IUCN收錄的最具有破壞力的入侵生物之一。很多報紙和網(wǎng)絡媒體在報道此種螞蟻時使用了“紅火蟻”的名稱,這是不負責任的,也有誤導大眾的嫌疑,但由于流傳過于廣泛,我們只能表示承認該譯法。
從根本上來說,入侵紅火蟻是入侵黑火蟻(Solenopsis saevissima richteri)的一支。1972年Buren將入侵黑火蟻的一支作為一個種描述成入侵紅火蟻。根據(jù)文獻的記載,在早期的關(guān)于消滅入侵黑火蟻的文獻多指入侵紅火蟻(Ebeling 1975),有些所謂S. wagneri也針對的是入侵紅火蟻(Shattuck et al. 1999)。
入侵紅火蟻工蟻多型,體長2.4-6mm(Hedges 1998),上顎4齒,觸角10節(jié),身體紅色到棕色,柄后腹黑色。
蟻巢向外突起呈丘狀,直徑一般小于46厘米。當蟻丘受到破壞時,入侵紅火蟻將異常憤怒。其可用后腹部的尾刺進攻入侵者,一般被蟄刺后次日會有水皰出現(xiàn)。
入侵紅火蟻的壽命與體型有關(guān),一般小型工蟻壽命在30-60天,中型工蟻壽命在60-90天,大工蟻在90-180天。后蟻壽命在2-6年左右。由卵到羽化為成蟲大約需要22-38天。
入侵紅火蟻為單或多后制群體,后蟻每天可最高產(chǎn)卵800枚(IUCN數(shù)據(jù))(另有論文稱為1500枚),一個幾只蟻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產(chǎn)生2000-3000枚卵。當食物充足時產(chǎn)卵量即可達到最大,一個成熟的蟻巢可以達到24萬頭工蟻,典型蟻巢為8萬頭(Vinson and Sorenson 1986)。
成蟲食性廣泛,其捕殺昆蟲、蚯蚓、青蛙、蜥蜴、鳥類和小哺乳動物也采集植物種子。其進攻體型相對大的鳥類等的眼等要害器官。入侵紅火蟻給被入侵地往往帶來嚴重的生態(tài)災難,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大敵。
入侵紅火蟻可能威脅我國南方大多數(shù)省份,由于其在北美曾和近緣種雜交而產(chǎn)生耐寒能力,筆者認為目前必須馬上予以確認其與國內(nèi)近緣種雜交的可能性以便制定相應的對策。
入侵紅火蟻入侵住房、學校、草坪等地,與人接觸的機會較大,叮咬現(xiàn)象時有發(fā)生。其尾刺排放的毒液可引起過敏反應,甚至導致人類死亡。入侵紅火蟻同時也啃咬電線,經(jīng)常造成電線短路甚至引發(fā)小型火災。
入侵紅火蟻是應當加以消滅的,但在消滅其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本地的螞蟻和其它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一旦破壞了土生螞蟻的棲息地就有可能造成生態(tài)位的空缺,反而有助于入侵紅火蟻的傳播和發(fā)生,因此必須予以認真區(qū)分,尤其是區(qū)分土著火蟻和入侵紅火蟻。